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金鹰节投票【连载】《抗战往事》(十七)-民革北京市东城区委员会

全部文章 admin 2014-11-15 629 次浏览
【连载】《抗战往事》(十七)-民革北京市东城区委员会
1937年8月13日 上海“八一三”抗战与“八百壮士”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一个多月,侵华日军在华北扩大侵略的同时,又于8月上旬在上海挑动战争。中国军队早做好准备,先发制人,奋起反击,在淞沪地区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一场空前规模、空前激烈、历时达三个月的血战。
(一)日军挑衅,早做准备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
1937年8月13日上午9时许,上海。市中心繁华的英、法两租界,人来车往,由于近日大量难民拥入,更显得嘈杂、拥挤、混乱。然而,在华界地区的大小街道,却行人稀少,戒备森严,显得寂寞而紧张。
一个多月前北方燃起的卢沟桥战火,特别是7月底北平、天津的连续陷落,给上海等中国南方地区也蒙上了战争的浓重阴影。有爱国心的中国军民强压着胸中的怒火,期盼着给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日本侵略军以强大的反击。这样的日子终于到来了!
就在前数日,1937年8月7日,中国国民政府正式确立“抗战到底,全面抗战”的抗战国策和“持久消耗战略”,并议决开辟淞沪战场,把日军主力从华北吸引到长江流域。1937年8月9日,上海日军制造“虹桥机场事件”。面对日军在华北地区的疯狂进攻与在上海地区的挑衅,蒋介石于1937年8月11日夜9时决定:坚决回击日军的挑衅杀杀草纸,采“制敌机先”的策略,向淞沪日军主动发起进攻,亲自密令“京沪警备军”司令官张治中,“令张司令官治中率第八十七、第八十八两师于今晚向预定之围攻线推进,准备对淞沪围攻”;同时下令海军封锁江阴长江江面,阻塞水道福清一中。张治中在苏州立即发布“京沪警备军”各部即刻向上海预定之围攻线推进的命令,于8月11日夜半离开苏州,统率第87、88师等部队,从苏州、常熟、无锡一带向上海挺进;12日晨,进驻上海。清早,上海居民从梦里醒来,看见遍地都是中国军队,惊喜交集,都问:“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这样神速?”这是由于中国军方事先控制了火车、汽车,才能够于一夜工夫,便进入了上海。
张治中准备按计划,在1937年8月13日拂晓前,完成对虹口、杨树浦日军据点攻击准备,只等南京统帅部一声令下,即向日军发动猛烈攻击,“进占敌军根据地而歼灭之”。张治中在1932年曾指挥第5军参加过“一·二八”淞沪抗战。他在多年的对日作战实践与思考中,形成了一个基本观念:中国对付日本,可分作三种形式:第一种,他打我,我不还手,如“九一八”东北之役;第二种,他打我,我才还手,如“一·二八”战役、长城战役;第三种,我判断他要打我,我就先打他,这叫做“先发制敌”,又叫做“先下手为强”。他认为,这次淞沪战役,应该采用第三种。早在7月30日,张治中就向南京国民政府郑重提出自己的意见:“我在北方作战,固不宜破坏上海,自损资源;然若敌方有下列征候之一,如:(1)敌决派陆军师团来沪,已开始登轮输送时;(2)敌派航空母舰来沪时;(3)敌在长江舰队来沪集合时;(4)敌在沪提出无理要求,甚至限期答复,即断定敌发动无疑。则因我主力军远在苏、常以西,输送展开在必需时,且上海保安团抵抗力薄,诸种关系,似宜立于主动地位,首先发动宰相厚黑日常,较为有利”。南京国民政府当局复电,基本同意张治中的建议:“应由我先发制敌,但时机应待命令。”
但是,在“京沪警备军”各部准备于8月13日拂晓前向日军发动攻击前,张治中接到蒋介石的命令,因考虑到英、美、法、意四国驻华使节正在调停中日战事,因而要张治中暂停攻击,“等候命令”道门秘术。
然而,战争发展的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日军队在上海的对峙,近在咫尺,隔街相望,多年郁积的怒火,只要有一点儿碰撞,立即就会燃成冲天大火。
1937年8月13日上午9时15分,日驻沪海军陆战队一小队,越过淞沪铁路,冲进宝山路,进行挑衅,向守卫西宝兴路段的中国保安队开枪射击。中国军队立即还击。淞沪“八一三”抗战首先在闸北揭开战幕。双方激战至这天黄昏时分,在八字桥附近的日军开炮轰击中国军队,中国军队以迫击炮还击;同时,日军以坦克掩护步兵,攻击第87、88师阵地;在黄浦江上的日舰也连续炮击上海市区中心,日军战机对上海华界居民区进行轰炸。上海华界地区顿时陷入一片火海之中。中国军队奋起反攻,收复八字桥阵地。到当日夜21时,双方停火。
8月13日夜,张治中等前线将领终于接到蒋介石的开战命令:“一、京沪警备军改编为第九集团军,张治中为总司令,于明(十四)日攻击虹口及杨树浦之敌。二、苏浙边区军改编为第八集团军,张发奎为总司令,守备杭州湾北岸,并扫荡浦东之敌,炮击浦西汇山码头及公大纱厂。三、空军于明(十四)日出动,协同陆军作战,并任要地防空。”
1937年8月14日拂晓,第87、88师等部,率先向虹口及杨树浦之日军发起进攻。至下午3时,张治中下令各部,向日军发动全线总攻,攻势猛烈,前所未有。同时,张向全国发出通电:“誓不与倭奴共戴一天,今日之事,为甲午以来五十年之最后清算!”大气磅礴,感天动地!当晚,第87师主力从杨树浦租界北侧突入,收复沪江大学;第88师由闸北、虹口公园一线发起攻击,收复持志大学、五卅公墓、宝山桥等各要点。第36师也从江湾正面加入攻击曾馨莹。中国军队士气旺盛,奋勇冲杀,前锋直指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边沿。第88师264旅旅长黄梅兴于指挥攻击爱国女校时,中炮弹阵亡。
当日,中国空军战机向上海出动,配合中国陆军的进攻,轰炸日军占领的汇山码头、公大纱厂及在虹口的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炸伤了日驻上海黄浦江上的第3舰队旗舰“出云”号,并与日机在沪市上空发生激烈空战。
张治中说:“我们的进攻,因此延到14日午后3时才开始。大家都把这一次淞沪抗战称为‘八一三’战役,实际上8月13日并未开战,不过是两军对垒,步哨上有些接触,而正式的开战是在8月14日。这样耽搁了两天,却给敌人一个从容部署的机会。”
1937年8月14日,南京国民政府就上海“八一三”事变发表《抗暴自卫声明书》,严正宣布:“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破坏无余,……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寿宁路小龙虾,抵抗暴力!……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同日,南京《中央日报》第1张第3版刊登社评,题为《神圣抗战的展开——牺牲的初步》。
1937年8月14日上午,“国防最高会议”第一次会议在南京灵谷寺无梁殿召开。会议议决:“外侮虽告急迫,为稳定军心、民心,政府仍应暂时留驻首都,不必迁移”;对日抗战不采取宣战绝交方式。会议指定张群为“国防最高会议”秘书长。蒋介石进一步部署上海军事:8月14日任命冯玉祥为第三战区司令长官,8月18日任命陈诚为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8月14日任命顾祝同为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张治中的第9集团军,率五个师柳菲儿,在上海市区进攻,扫荡歼灭在沪日军兵力,阻止日军登陆;以张发奎的第8集团军,率四个师,担任上海沪东地区、杭州湾北岸的防务,保障上海右翼安全;以刘建绪为第10集团军总司令,担任浙江省沿海海防;另以一部兵力布防长江口南岸,保障上海左翼安全。同时电令调动各地之有关部队,迅速向上海集结,加强上海中国军队力量。
8月15日,中国军队攻占上海日海军操场。
8月15日,日本当局就上海“八一三”事变,发表由陆相杉山元拟稿的《帝国政府声明》,声称“为了惩罚中国军队之暴戾,于今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日本当局命令组建“上海派遣军”,任命松井石根大将为派遣军司令官,率领精锐的第3、第11两个师团,紧急乘舰前往上海。后来三个月内,日军不断向上海战场增兵,由开始时的一个混成旅团逐次增加到十一个师团、约三十万人;动用大炮三百余门,战车二百余辆,飞机二百架,军舰八十余艘。日本当局扬言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企图毁灭上海,威胁南京,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面对凶悍而强大的敌军,中国官兵毫不畏惧。
1937年8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大本营颁布《国军战争指导方案训令》,决定,为指挥全国抗战,拟设大本营为最高军事统帅部,蒋介石为最高统帅,程潜为参谋总长,白崇禧为副参谋总长;下设六个部:第一部掌军令,部长黄绍竑,副部长张定璠;第二部掌政略,部长熊式辉(后为张群);第三部掌国防工业,部长翁文灏(后为孔祥熙);第四部掌国防经济,部长吴鼎昌;第五部掌国际宣传,部长陈公博,副部长谷正纲、董显光;第六部掌民众训练,部长陈立夫,副部长刘健群、张厉生;另设国家总动员设计委员会、后方勤务部、卫生勤务部等机构。
8月20日,上海战场的中国军队从闸北、沪东分两路,向位于北四川路的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和位于外白渡桥东北方向黄浦江畔的汇山码头一带的日军实施攻击作战:西路由虹口的天德路沿天宝路、舟山路猛攻,向唐山路、百老汇路挺进;东路由杨树浦的华德路向西进迫,向百老汇路突入。两路会师后,于8月23日,由战车五辆作前导,对汇山码头之日军展开猛烈攻击。当时,中国军队的坦克多已调往北方战场,在上海只有几辆正在厂内修理的破旧坦克。但是攻坚没有坦克不行。坦克连连长和战友们驾驶这几辆破坦克,冲进了汇山码头,为陆军开辟了道路,最后车毁人亡。中国军队攻占汇山码头后,切断了上海日军的东西两翼,完成中央突破,取得了作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二)死守宝山,姚子青全营殉国
当闸北、沪东正在展开激烈战斗时,由松井石根率领的日本援军于8月21日前后到达吴淞口、蕴藻浜江面。日军兵力已达五六万人,战舰有三十余艘。8月23日晨,日军主力第3、第11两个师团分别在吴淞口、川沙港和蕴藻浜等地登陆。日军以飞机、火炮、舰艇火炮、坦克的猛烈火力,支持步兵冲击,向宝山城、月浦、罗店、浏河镇等中国守军阵地猛烈进攻,威胁上海左翼安全。日军企图沿袭1932年“一·二八”战争的故伎,从浏河口、吴淞口包抄上海中国军队的后路。中国军事当局为加强上海左翼防守,迅速调派陈诚第15 集团军的第11、14、67、98师到宝山城、月浦、罗店一线布防;原在市区作战的部分军队也调到长江南岸一线。上海战事重心由市区移至长江边一带。开始,中国方面组织五
个师的兵力,连续对登陆日军实施反击,双方在长江边一线展开登陆与反登陆激战。8月25日,日军猛攻罗店,双方展开激烈争夺战,历时多日。由于白天日机猖獗,我军经常趁敌机不能活动的晚间,发动夜战,进行肉搏,夺回白天丧失的阵地。敌我双方屡进屡退,作拉锯战,罗店全镇成为一片焦土。
9月4日,日军向宝山城和江湾、吴淞一线进攻,并以长江、黄浦江中的炮舰及飞机助战。中国守军与之血战竟日后,为避免日舰炮火的威胁,从江湾、吴淞一线后撤,只留下姚子青营留守宝山城。该营受到日军三十余艘舰艇的猛烈炮击和日军飞机的分批轰炸,在日军坦克四面冲击、城内一片火海的情况下雪亮军刀,坚决死守,无一人后退,无一人逃走,更无一人投降。经过三天苦战,该营官兵全部壮烈殉国。宝山全城毁于炮火。
宝山失守,日军登陆场乃连成一片。
上海战事至为激烈、残酷。中国军队武器装备落后,全凭一腔爱国热血与敌人死拼,常常是一个整连、整营甚至整团投入战场,不消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就全部牺牲。上海战场被西方记者形象地称之为“血肉磨坊”。日军当局也承认中国军队的抵抗“实在顽强”。日本参谋本部的西村敏雄从上海战场现地视察回到东京后,报告说:“九月上旬,上海方面的中国军队,在浦东地区有张发奎指挥的约两万名,在上海西部地区有张治中指挥的约十万名,在罗店镇方面有陈诚指挥的约十八万优势的兵力”,在江河交错的地区,构筑数道隐固的阵地,“对上海派遣军的攻击进行反复顽强的抵抗,并继续从后方调来兵力,势不可侮”。
(三)血战蕴藻浜,失守大场
1937年9月中旬,南京最高统帅部调整上海战场中国军队的指挥机构,9月21日开始野战奇兵,蒋介石兼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直接指挥上海战事;朱绍良接替辞职的张治中,继任第9集团军总司令;顾祝同继续担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陈诚仍为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兼第15集团军总司令。同时重新编组上海战场的中国军队,组成左、中、右三大作战集团:左翼作战军,总司令陈诚,指挥第15集团军、第19集团军;中央作战军,总司令朱绍良,指挥第9集团军;右翼作战军,总司令张发奎,指挥第8集团军、第10集团军。
中国军队调整部署,全线退守北站、江湾、庙行、罗店之线。
日军继续由国内和中国台湾增调第9、13、101师团和重藤支队到上海前线。9月24日,日军向罗店、刘行、江湾到八宇桥全线展开总攻。这时,蒋介石也紧急从各地增调援兵到上海。廖磊部第21集团军、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浙江部队第6师、胡宗南部第1军和桂军三个旅,都陆续到达蕴藻滨一线参加作战。双方拼杀多日。但因淞沪三角洲地带河道交错,中国守军无险可守;而日本海、陆、空军的火力可以尽量发挥。蒋介石“以全国兵力的精华在淞沪三角地带作孤注的一掷”,“我军等于陷入一座大熔铁炉,任其焦炼。敌方炮火之猛,使得我炮兵白日无法发炮,而夜间又无法寻找目标,只是盲目轰击”。中国守军在罗店、蕴藻浜防线血战经月,伤亡惨重,被迫撤退。
10日6日,日军渡过蕴藻浜,企图一举突破中国守军的蕴藻浜南岸阵地,进占大场,截断京沪铁路线。中国军队在南岸阵地上,同日军展开了五昼夜的激战,阻止日军前进。10月21日,中国军队为恢复蕴藻浜南岸阵地,以第48 军为第一路,第66军为第二路,第98师为第三路,编成三路攻击兵团,对当面之敌实施全线反攻。日军第9、第3、第101三个师团组成第一线兵团温莎结,对中国军队实行包围。中国军队与之激战数日后,被迫逐步后退乳山热线招聘。10月24日,日军包围大场,以战车四十辆作前导,集中优势兵力,猛攻大场防线,10月26日占领大场,完成了中央突破。
日军占领大场后,10月27日,进抵苏州河一线,随即向大场以东、以西突击,直接威胁市区闸北我军。中国军队不得不从闸北撤退。日军进占闸北,纵火焚烧,持续四五日。
(四)四行仓库“八百壮士”孤军奋战
1937年10月26日大场失守后,为掩护闸北中国军队主力部队撤退,第88师524团副团长谢晋元奉命率该团约三百多名官兵,号称“八百壮士”,坚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即金城银行、大陆银行、盐业银行和中南银行共同投资的四行储备仓库,与日军血战四昼夜,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谢晋元
谢晋元是广东蕉岭县人,1904年生,出身贫苦,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在军中历任连长、营长、副团长等职。他奉命后,于10月26日深夜,将分散在附近的三百余官兵,集中在四行仓库及其东、西两翼阵地防守,然后侦察地形,布置阵地。
1937年10月27日晨6时心花放粤语,警戒闸北蒙古路方向的士兵发现日军迫近,与日军边战边撤,退至四行仓库。四行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西藏路桥的西面,是一幢七层楼的钢筋水泥建筑,里面储存了几千包粮食和牛皮、丝茧等物资恐惧之泣。仓库的西边和北边都已被日军占领,南边是苏州河,过了河即是英国人统治的公共租界。所以四行仓库事实上已成为孤岛。谢晋元和八百壮士进驻以后,在库内构筑工事,把所有的门窗全部封闭,堆满沙包麻袋。四行仓库的东南角有一家小烟纸店的楼房,谢团士兵在仓库里挖了一个洞,与小烟纸店相通,并在店面的板门内外堆满沙包,只在楼上留一窗口。这个窗口对面就是西藏路桥,成为谢团对外联络的唯一出口。
10月27日下午2时,日军在炮火的掩护下,猛扑四行仓库,来势很凶。谢率部应战,前后激战三个小时,杀伤日军数十人。东、西两翼阵地防守的警戒部队全都退进仓库,日军就将仓库门堵住。中国官兵一面截击敌人,一面登上屋顶投弹,毙敌击伤敌军多名。
自10月28日拂晓至29日,日军又出动坦克,掩护步兵多次进攻,均被谢团击退。
在数日的战斗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例如有一次,日军逼近四行仓库,有一个中国兵在身上裹满手榴弹,从仓库顶上突然跳下,跃进日兵丛中,拉响导火索,只听轰然一声,与敌人同归于尽。其他日军慌忙逃走。谢晋元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军人保卫国土,职责所在。洒最后一滴血,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表示了他和壮士们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英勇气概。
10月30日,日军继续猛烈进攻四行仓库,但始终没有得逞。到当日晚7时,突然枪声大作,日军向四行仓库发起总攻。八百壮士顽强应战,一个个手榴弹在日军中爆炸。日军用探照灯照亮了四行仓库的东南角,谢团杨排长用机枪把日军探照灯打掉,路上一片漆黑。
这时,谢晋元团长接到撤退的命令,八百壮士才奉命撤退。第一个冲出的是杨瑞符营长,其余战士陆续撤出,最后退出的是谢晋元团长。
谢晋元和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同日军对峙了四昼夜,抱着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以数百战士、弹丸之地,在日军猛烈攻击下,与敌血战,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坚守了阵地,毙敌二百余,自己只阵亡九人强婚霸爱,伤二十余人,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任务。
谢团渡过苏州河,撤入英租界后,被租界当局解除武装,送进“孤军营”,被软禁起来。在孤军营中,官兵们仍旧过着军队生活,每天早晨四时起床,整理内务,接着早操、上课、操练,下午为操练和自由活动。官兵轮流站岗,毫不松懈鬼神童子。每天早操之前举行“精神升旗”仪式,由谢团长带头,向空中行致敬礼,礼毕,大家肃立唱国歌。它充分表达了八百壮士的爱国之情。
(五)女童杨惠敏冒险游河送国旗
在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四昼夜里,在苏州河南岸租界里的中国民众纷纷涌到河边,隔河目睹八百壮士英勇苦战为国牺牲,个个感动而又振奋。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捐献,慰劳谢团官兵。有一个才十三四岁的女童子军杨惠敏,也常常来到苏州河边,参加支持前线的工作。她看到八百壮士在为祖国而浴血奋战,就想,若是给他们送去一面国旗,那将是对他们多大的鼓舞。于是,在一天下午,她身藏一面国旗,冒险跳进苏州河,向对岸游去。当时已是10月底,时令已是深秋,河水冷得刺骨,河面上还不时飞过子弹,十分危险。但她全然不顾,一心想着前线的官兵,全力游向对岸。苏州河南岸的中国民众与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都看到了这惊险的场面杰诺奥特曼,为这个女童的安危担心,更被这个女童的壮举所感动。杨惠敏游了约半个小时,终于登上了苏州河北岸。当她穿着湿透的衣裤,把一面国旗敬呈给四行仓库的勇士们时,八百壮士激动万分,立即将国旗升起。中国的国旗在四行仓库的七层楼顶上,在战火硝烟中,迎风招展。苏州河南岸的中国民众看到此情此景,欢声雷动,许多人泪流满面。著名学者赵元任写诗赞道:
君不见北岸上飘扬在云烟里,
昨夜黄昏挂起,
黎明仍高悬空中,
……孤军坚守不移,
愿与她同始同终。
管他炮火轰炸,
如雨枪弹不怕。
保国保国旗,
国旗在处就是家。

杨惠敏献国旗
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敌,鼓舞了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激励了战士的斗志。这股力量是任何侵略者也征服不了的。
(六)日军在杭州湾偷袭登陆与上海沦陷
中国军队从大场、闸北退出后,日军进攻的重心即趋向苏州河一带。10月29日,日军第9、11、101师团向苏州河一带猛攻;10月30日,在周家桥、陈家渡等处渡苏州河,进攻厅头镇。中国战报称:“敌军集中优势兵力突击厅头镇,利用系留气球在空中指示目标,用猛烈炮火轰击我军阵地,掩护其步兵进攻。我第六十七师四○二团战斗到最后。仅占据镇端一角,仍坚持逐屋战斗,章丽厚死守不退,该团官兵伤亡殆尽。”
至此,参加淞沪会战的国民党军各师、团伤亡很大,“主力各师都补充了四五次,后方各省的保安团整团整团地补充上来,原有下级军官和士兵伤亡达三分之二,旅团长伤亡也达半数”。每师所存人数多的不超过三四千人,少的只有两三千人。在这种形势下,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作战组组长刘斐,几次向蒋介石建议,上海会战应适可而止,及时向吴福线既设阵地转移。蒋采纳了这个意见,并于10月末对前线各部队下达了向吴福线转移的命令。前线部队开始执行。“但在下达命令的第二天下午,蒋介石突然召集一次紧急会议,说根据外交部的意见,九国公约的缔约国家正在开会,只要我们在上海能够继续顶下去,九国公约国家可能会出面制裁日本。因此,要收回撤退成命,要各部队仍在原阵地死守。”蒋介石幻想依靠外国“出面制裁日本”,把至关全局的战略决策,轻率地服从于“政略”,把军略做了政略的牺牲品而自陷被动。
这时,第一线各部队,有的正在准备撤退的,忽然要停止撤退;有的在接到撤退命令后已退却在途的,又要返回原阵地;还有的已经撤退在途而没有接到返回原阵地的命令的,仍照旧后撤。这就使各部队之间、甚至在一个部队内部,都引起很大的混乱天眼小神童。
就在这时,日本参谋本部于10月20日作出决定,除已在上海前线的“上海派遣军”外,再组编第10军,由军司令部、第6师团、第18师团、第114师团及国峋支队等编成,以柳州平助中将为军司令官,增派到上海,于11月5日在杭州湾乍浦东北之金山卫、全公亭、漕径镇三处登陆。那里中国守军防务空虚,日军登陆成功后,长驱直入,迅速切断沪杭公路、沪杭铁路,占领沪杭线的军事要点淞江,威胁苏州,企图由南面包抄上海中国军队的后路。
这是日军偷袭中国守军后方与侧翼、实施前后夹击中国守军的故伎重演。1894年11月日军偷袭花园口,成功包抄旅顺军港;1895年1月日军偷袭荣成湾、成山头,成功包抄刘公岛北洋海军基地;1932年3月日军偷袭浏河,企图包抄十九路军后路,等等,莫不如此。这次日军偷袭杭州湾,包抄上海中国守军后路,又一次获得成功。
日军在杭州湾大举登陆,牵动了淞沪战场整个战局。上海中国军队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金鹰节投票。1937年11月9日,蒋介石不得不下令淞沪各军全线撤退。11月12日,上海沦陷。
(七)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破产
上海抗战历时三个月,战事激烈,血肉横飞,天地为之变色。
日军先后增兵四次,由开始时的一个混成旅团,逐次增加到十一个师团、约三十万人;动用大炮三百余门,战车二百余辆,飞机两百多架,军舰八十余艘。日军扬言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企图毁灭中国经济心脏的上海,使中国的抵抗能力为之消失,进而威胁南京,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但是,参战的中国官兵,虽来自四面八方,有中央军思乡症,也有川、粤、桂等省调来的地方部队,还有海、空军配合作战,但都有着旺盛的抗日爱国的士气,不怕牺牲,英勇杀敌汝城吧,毙伤日军五万多人,给了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想以“速战速决”来实现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上海各阶层人民同仇敌忾,冒着枪林弹雨,积极参加宣传、动员、筹集与运送物资、救护伤员、慰问士兵、构筑工事甚至走上前线杀敌等,以各种方式支持前线,保卫上海。上海军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奋勇拼杀、壮烈殉国的英雄业绩,将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和怀念。
上海抗战虽然失利了,但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七七”事变后,实行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在全国起到了鼓舞士气、鼓舞民心的作用。
但上海抗战的失利,也有不少教训,其中主要的有:
在战略上,南京国民政府统帅部不顾“敌强我弱,敌之要求在于我集中主力与之决战”的特点,在抗战一开始,就把全国军队的主力集中在上海这一地形不利地区,与敌人争一城一地的得失,单纯消极防御的作战竟达三个月之久,违背持久消耗战的战略方针。而日军在上海战场上充分发挥其海陆空联合作战的优势,采取中间突破、两翼包抄的进攻战术,使中国军队在会战的中期和后期,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几道防线接连崩溃,损失惨重。
在指挥作战上,战役初期,中国军队统帅部只凭驻上海的外国使团要求改上海为不设防城市的建议,竟于8月12日,下令张治中部停止向日军进攻,耽搁两天,贻误战机,未能及时摧毁日军的进攻基地;战役后期,又幻想依靠《九国公约》国家出面“制裁”日本,而拖延本应早该实行的战略退却,并令已退出阵地的部队重新返回原阵地,造成被动与混乱。在防守上,国军统帅部没有在上海两翼认真布防,致使日军偷袭杭州湾成功,抄袭上海后路,使中国军队陷入腹背受敌,被迫全线撤退。而在撤退中,由于布置不周,指挥不力,各部混乱不堪,溃不成军,损失重大。李宗仁说:“大军数十万竟越过钢筋水泥所建的苏嘉国防线阵地而不能停足。阵地上只有坚固的堡垒,退兵一时找不到钥匙,不得其门而入,竟一一放弃。溃退之惨,一言难尽。敌人跟踪追击,不出数周,便自东、西两面进迫京畿,将南京合围。”征稿小贴士
动动手指,一起记录多党合作!
只要和民主党派、多党合作、统一战线等相关,无论是消息通讯、政论时评,还是理论文章、文史佳话,都欢迎投稿。如果合适,我们会在“民革北京市东城区委员会”微信公众号上刊载。
投稿请发至dcmgqw@163.com微信:dcmgqw民革北京市东城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