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赤色黎明【视频】景谷“山水画”系列五:景谷历史景观美篇-景谷生活网

全部文章 admin 2020-05-06 682 次浏览

【视频】景谷“山水画”系列五:景谷历史景观美篇-景谷生活网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景谷县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地域文化鲜明独特。特别傣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传承并创造了古朴浓郁的民族宗教文化,文化旅游资源极具潜力。以傣族、彝族两个主体世居民族所创造的独特厚重的民族文化,以及由景谷傣族传承千年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把这千景之谷涵养成名符其实的“无量宝地,佛迹仙踪”。景谷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朝拜圣地,全县共有佛寺85座,有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云游景谷留下的26处佛迹(佛祖脚印、手掌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永平雷光佛迹寺、芒朵佛迹。南传佛教在东南亚国家有重要的影响,每年从傣历年过后,有成千上万来自傣族地区和东南亚的信教群众前来朝拜、念经滴水、赕钱赕物、赕糯米饭,祈求佛祖保佑吉祥安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场面宏大,规模空盛,形成特有民俗。景谷佛迹在南传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聚合了在东南亚地区极有声望的宗教寺院,具有打造成为国际影响力品牌的资源潜力。
勐卧总佛寺(景观一)

勐卧总佛寺历史景观的形成勐卧总佛寺是景谷县旅游重要景点之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寺是景谷南传佛教最具代表性的圣地之一,始建于1627 年,1644 年完工,佛寺建筑面积286 平方米,为勐卧第17 代傣族世袭土司刀汉臣主持筹建,始建工期17 年。相传该寺在鼎盛时期住寺僧人多达百余人。
寺院内的双塔奇观即是享誉海内外的“塔包树·树包塔”景观,建于1660 年,两塔均用红砂石建成。据说双塔塔中放有佛祖的舍利子,所以叫“舍利塔”。
自然特点:原勐卧总佛寺在“文革”期间被毁,房屋被夷为平地种庄稼,只有部分建筑基石留存。重建的佛寺在设计上对佛寺主体结构作了精密的艺术安排,既有保留又有创新。整个建筑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斗拱结合,在既有历史原貌特征的基础上更加高大、雄伟。殿堂内外的梁、柱、门、窗等用金粉漆刷得金碧辉煌,体现适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典雅气派的建筑风格在滇佛寺中很有代表性,具有极高的审美和观赏价值。
“塔包树·树包塔”中的“树包塔”为6 层,高10.74 米,塔顶上的菩提树高约25 米,枝叶茂盛,粗壮纷繁的根须枝条从上到下把塔身缠绕得严严实实乡野小村医,树与塔融为一体,据有关专家考证,此树已有320 多年的树龄; “塔包树”塔高7.2 米,塔顶同样长着一株菩提树,树高约20 米。树根犹如从塔中长出,被塔基严实包围着,相比之下,树龄要比树包塔的菩提树要小,但一样高大茂盛、亭亭屹立。此树树龄在160 年以上老外看点,是“树包塔”之菩提树一半的树龄。塔基皆为亚字形仰莲复莲多层迭式须弥座方形基座,每方4 米,塔身上部为青砖竖砌连环葫芦形状。两塔相距30 米,树高约塔高的2 倍,造型结构相似。
历史文化内涵:勐卧总佛寺大殿墙壁四周全部安放花窗,花窗上面是40幅彩画,左右前后共有花草彩画76 幅。大殿正门开三道,共有12 扇门,门高3.4 米麦吉减肥法。大殿的内吊彩画、壁画及天花板画共317 幅,其中前大厅天花板上有:一鹤、五佛、九龙、十象等。这些画都是与佛相关的,如其中一鹤是指释迦牟尼的生母女大宿舍,十象则是指释迦牟尼出生时十头大象采花献给他,各路神仙来拜贺……傣族信众会讲述其中的故事,让游人接触到傣族信众对佛教的理解和阐释。大殿正门的12幅画从右到左讲的是释迦牟尼的前生后世风陵师太,依次是:释迦牟尼前世、释迦牟尼诞生、出家、削发为僧、修行、成佛、传教说法,济度众生、回国探亲、云游到勐乃、涅槃李治延。
“树包塔和塔包树”,被人们誉为滇西南奇观,中华塔林一绝,是景谷的无价之宝,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单位。自古吸引着县内的傣家人和版纳、临沧一带的信教群众到这里赕佛祈愿。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到这里来观光旅游的人愈来愈多,尤其是泰国、日本、缅甸、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和澳台地区的游客,对此神奇的佛塔赞叹流连,顶礼膜拜。
“树包塔和塔包树”浮雕双塔基石上皆有浮雕图案,塔基四角各有一个“岩相弄”(大力士)石雕作塔柱支撑,双塔塔身上有各种人物浮雕:佛祖、玉帝、唐僧取经、孔雀公主、勐板加王子、神鸟、赕白象、乞丐讨儿、螃蟹姑娘等。动植物花卉浮雕有:倒立狮子、飞龙、飞马、孔雀、马鹿、葵花、葫芦、芭蕉叶、莲花等,这里的每一幅浮雕都是一个动人的傣族佛经故事和民间传说,浮雕中的一花一草、一虫一鸟都和傣族人民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古老浮雕的栩栩如生,见证了当年匠人们心无旁骛的从容淡定态度。
芒朵佛迹园(景观二)

芒朵佛迹园历史景观的形成现代人们根据傣族史书《帕召抵混》中的记载找到这里的佛迹时,还有一块石碑同时出土。上面记载了古代百姓发现和朝拜此处的情景:“傣历217年三月初七,芒朵大佛爷听到这里有念经的声音,众人一起挖掘发现了仙人脚。……初八、初九就按傣族风俗来祭拜了。土司亲自考察过后,决定于当年四月十五正式开放芒朵佛迹给百姓朝拜。傣历1194年二月,佛爷和村寨头人一起带头重建了芒朵佛堂老章书签。祈求佛祖保佑吉祥安康、除邪免灾,祝愿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按碑文记载,芒朵佛迹最早于公元855年南诏大理国期间就已经被百姓发现并祭拜;1832年(清道光年间)重修了佛寺。
自然特点:“芒朵”为傣语别必雄,意为“掩藏的寨子”。相传当年勐卯(今德宏)兵犯景谷,事先派到景谷的探子就躲在芒朵这个地方。芒朵佛迹园景区位于威远江畔,威远江和那木河把其围绕成半岛状。景区因有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云游景谷时留下的“脚印”、“手印”而闻名,是一个集民族宗教文化,傣族民俗文化,园林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景区。

古树园林景区园内“佛树”成林,翠竹婆娑。有菩提树群、芒果树群、黑心树群、竹林群以及菩提芒果共生树奇观。17棵千年菩提树,许多婆萝双树,以及若干如老芒果树、大龙竹、黑心树树一类的亚热带植物花草是这里的一大景观。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圆寂于两棵娑萝双树下,因此这些“佛树”跟随佛教的传播被种植到佛寺寺院中,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圣之物。傣族群众家里遇到什么事故,或者有什么心愿,就会到佛树前来祈福:献上一棵树枝,绕上一圈白线,枝头缠上棉花,在佛爷的诵经声中,祈求平安顺利,消病延寿,兴旺发达。园中一棵菩提树与一棵芒果树生成“树包树”,甚为稀奇横山岛。两树互抱共生莫诗旎,相连共根,都长得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树下有两块天然的石头,石头上留有人坐过的明显印迹,据说只要到这里对树祈求,人们的生活就会美满幸福、平安顺利,所以常有信徒到这里跪拜。据说,曾到过印度和尼泊尔朝觐的日本大阪乐师寺主持到此看后大惊,说在尼泊尔释迦牟尼讲经的地方也有两棵这样的树,就连树下的石头也是一模一样的。芒朵佛寺是景谷南传佛教村寨佛寺之一,就坐落在这些千年佛树之中,是萨榻(教区)内傣民们精神和文化生活的核心场所。2010年重建的佛寺大殿建筑具有西双版纳建筑风格。每到“关门节”东瀛游侠,属于芒朵佛寺这一萨榻(近似于“教区”)的芒朵寨、芒玉寨、茫洪寨、茫洋赛寨、芒东赛“纳福”人就要来这里受戒、赕佛、听经、滴水。
历史文化内涵:芒朵佛寺是景谷南传佛教村寨佛寺之一,就坐落在这些千年佛树之中,是萨榻(教区)内傣民们精神和文化生活的核心场所。2010年重建的佛寺大殿建筑具有西双版纳建筑风格。每到“关门节”,属于芒朵佛寺这一萨榻(近似于“教区”)的芒朵寨、芒玉寨、茫洪寨、茫洋赛寨、芒东赛“纳福”人就要来这里受戒、赕佛、听经、滴水。
每逢节日或重大事件都要来此地朝拜。人们在树林外的空地集合,敲着象脚鼓往佛寺走,再排队进入佛迹寺,献上贡品、蜡条,虔诚地跪拜。在一些重要的日子(如泼水节),附近的百姓还会穿着节日盛装,敲着传统的象脚鼓,打着钹,围着圈跳舞。
芒朵佛迹的来历也就由威远江开始。威远江畔景谷县城所在及其广阔坝子古称勐卧坝,是产盐的富庶之地。传说这里曾经定期洪水泛滥,灾害不断为害百姓。原因是威远江中有一黑一白两条恶龙,每年必须吃下一对童男童女,才能让村寨得以安宁。佛祖来到这里听说此事,立即施法降伏恶龙,并在江边留下一对手掌印和一个脚印镇住此地。从此以后,村寨恢复了平静,百姓的生活也更加富饶。
佛迹处建寺保护,寺内大石头上的有佛祖的脚印和手印,据传说是佛祖云游时为了在此镇压恶龙所留下,傣族群众每年都要到这里敬仰朝拜,滴水念经,赕钱赕物,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富足。
传说佛祖云游到威远江畔,带着弟子在芒朵休息。这里有一户人家,家里很穷,见一下子来了很多和尚,为拿什么赕给他们而发愁。想来想去,赤色黎明想到家里有一棵芒果树,但树上只有一个芒果,如果赕给了和尚,家里就什么吃的都没有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终于把唯一一个芒果赕给了这些和尚。当他空手而回时猛龙特囧,却发现四周长出许多芒果树,树上挂着饱满结实的芒果,家里的柜子也装满了米……自此,“赕佛”,即敬献佛祖,成为傣家人祈愿求福的方式,他们虔诚地相信——“多赕多得福”。
迁糯佛寺(景观三)

迁糯佛寺历史景观的形成迁糯佛寺始建于清乾隆戊戌年(公元1778 年),复修于清道光七年(公元1928 年)至今已有270 多年的历史。迁糯佛寺是云南省最大的傣族南传佛教寺院之一,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佛寺占地3960 平方米,整个建筑群由山门、戒堂、僧房、大殿、伙房等组成。佛寺为大理工匠所建,展现了明末清初的建筑风格,同时结合了傣家的房屋式样,显得古朴、典雅,是难得的古建筑群。
自然特点:佛寺正门有一座十分精美的重檐牌坊,上面的木雕和透雕,精致生动,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门头上立有木刻金匾一方,上刻“清佛寺”三个朴拙的大字,郑艳东它的右侧刻有“迁糯和尚、乡官合修”的鎏金字样,左侧刻有“龙飞乾隆戊戌季春谷旦”的鎏金字。金匾后面还刻着“福贵门”三个大字。寺门两边的木刻楹联只留下了上联,上书“寺门对池道德喜同荆山璞”,近百年来愁煞了想寻求下联正解的文人墨客。大殿是一幢三檐歇山顶围廊式建筑,坐东南向。大殿正面的木柱上雕有两条腾云驾雾的金龙。尤其有特色的是,在大殿正门外竖立的两棵对称雕龙檐柱,两条巨龙穿过柱心,头部从柱顶伸出,相向凝视,前爪各握一枚雕刻得十分精致的圆形彩球。
除了整个建筑群的雕造艺术外,大殿四壁下的石基单幅浮雕以及大殿外壁的单幅木浮雕、内壁的金水画都是艺术品世海船模论坛,有相当高的文化审美价值。新修缮过的大殿石基,浮雕内容有佛祖出家成佛的过程,有各种动植物图案,如猎人驱犬出猎图、张弓射鸟图、喂兔吃菜图等。大殿壁上的木雕,全用当地的红椿木,内容都是流传在汉族民间的“万象更新,福禄寿喜,生财有路,世代封侯”的故事。而大殿内壁上绘的金粉金水图案,厅堂左右两侧悬挂的众多幡画,幡上绘各种故事,有《召树屯》、《翁帕罕》、《藏三亚》、《千瓣莲花》等等。
历史文化内涵:迁糯佛寺是一座融汇了傣汉文化精髓的艺术品。佛正门是一座十分精美的重檐牌坊,上面的木雕和透雕,显得粗细生动,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门头上立有木刻金匾一方,上刻“清佛寺”三个朴拙的大字,它的右侧刻有“迁糯和尚、乡官合修”的鎏金字样,左侧刻有“龙飞乾隆戊戌季春谷旦”的鎏金字。金匾后面还刻着“福贵门”三个大字,意味着从这里出进的游人和朝拜求佛的人生福得贵。寺门两边有一对木刻楹联,可惜只留下了上联,上书“寺门对池道德喜同荆山璞”。从这副独联的“圆缺”历史中休·丹西,也能一窥景谷历史上汉文化的传播和沉淀。
随着迁糯佛寺的名气增长,除了本教区的信众,到这里来迁糯佛寺 观光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一睹迁糯佛寺的精致、肃静与辉煌。
芒岛佛寺(景观四)

芒岛佛寺历史景观的形成芒岛佛寺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占地约2294平方米,由山门、大殿、戒堂、僧房等组成。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然特点:芒岛佛寺大殿为三檐歇山顶围廊建筑,面阔三间,长20米,进深五间,宽15米。整座厅堂主要靠几对平行大柱作支撑,顶盖青灰瓦,羽角上翘,檐下皆饰斗拱,飞檐走廊的四角均挂有铜铃。佛寺的建筑风格总体与本县内的其它佛寺相同,只是在佛寺的布局以及装饰有些不同,像勐卧佛寺、迁糯佛寺、雷光佛迹寺的木板墙壁上多为木雕。而芒岛佛寺,只有在圆柱、门窗、藻井上均有花卉、鸟兽、人物的木雕,在大殿外檐二、三层檐木板上全是绘有傣族经典故事粉彩壁画。殿门上悬挂“西天古圣”匾额,门左右悬挂楹联:“西天如来慈悲普渡,东鲁圣人教育汪洋”。门的两边雕刻有麒麟、狮子等图案。在大殿大厅的天花板上的雕刻,重点突出部分为龙、凤、平安富贵、福禄寿喜、五子登科、鲤鱼跃龙门、狮子滚绣球等汉文化影响深厚的内容三国烽烟起。大殿外的“报时鼓”用椿树、牛皮制作而成的,鼓的直径有81.5厘米,长174厘米,是景谷境内佛寺里较大的一个鼓。这个大鼓只是在举行重大佛寺活动时才敲响。大鼓制作的年代久远,据说是随着佛寺移址搬迁而来,它的年龄比芒岛佛寺还老。
大殿外檐二、三层檐木板上全是绘有经书故事的粉彩壁画,内容和形式融汇了中原汉文化和传统傣文化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南传佛教文化,堪称傣族图案画库,在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地区至今能保存下来,实属难得。
历史文化内涵:在景谷,芒岛佛寺算不得最古老,但这里藏有最古老的贝叶经书,其中就有《帕召抵混》,翻开《二十六脚果大麻》的章节,住持佛爷就会指着描述芒岛佛迹的段落向你讲述那些远年流来的传说故事:佛祖云游景谷先到正兴勐乃仙人洞避关静坐三个月后,原路返回到训岗、吊钟坡、迁岗和雷光佛迹寺,接着就到这里,看到有一口井,便将手上的扇子随手放在一块巨石上,手扶井弯腰喝水。喝饱了水,佛祖继续前行。可此时天降大雨。佛祖找到路边的一块巨石,在其下方避雨。奈何雨势太大,袈裟还是被淋湿。等雨停了之后,佛祖靠在岩石边换下淋湿的袈裟,又找了另外一块比较平整的岩石将袈裟晒干。一切停当之后西厢艳谭,佛祖才继续前行,继续造福四方。
雷光佛迹寺(景观五)

雷光佛迹寺历史景观的形成雷光佛迹寺位于景谷县永平镇芒腊村芒景北部2公里、海拔1400多米的雷光山上,距县城60公里。交通便捷。雷光佛迹寺,原名大仙人脚佛寺。“文革”期间,佛寺严遭破坏,大门被火烧毁,幸佛迹和石碑得以完好保存。1982年,重建佛寺。1988年11月16日,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第二次修葺大仙人脚佛寺,并正式更名为雷光佛迹寺。
自然特点:佛迹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较为丰富,既有历史传说,又有佛迹寺古建筑群。四面青山碧绿,水丰气爽,四世佛祖脚印显目,佛寺富丽堂皇,地势高并开阔,是傣族朝仙圣地。
雷光佛迹寺门前有一块两米多高的大石碑,正面一个一米多高的“佛”字提示来到了佛家圣地。石碑背面用汉字书写对联一副。上联:不是一番苦行未知何处觅仙迹;下联:若非百计踌躇那得斯地有名山;横批:大皈依先生就西弥。对联对仗和平仄规范。石碑中央用汉文记载了修建佛寺完工后,立碑的人和时间:“乾隆五十年丙午住持护朝瞻鼎,孟春月款旦立”。横批上面有一排经文,写着四位佛祖名字的缩写。石碑分左右两部份,石碑左方经文记载的有两项内容,一是佛祖在此登天留下脚印记载;二是发现仙佛迹后,组织修建佛寺的情况。石碑右面的傣文是说修完仙人脚佛寺后,各路神仙纷纷朝拜,省内有民乐、小景谷、上允、勐滨、耿马、双江、勐卧、孟连、勐班、勐主等来祝贺和朝拜,东南亚各国佛教高僧也都踊跃朝仙。
大殿内四世佛祖在石头上踩下的脚印层叠有序,配合僧人和当地信众的讲解,你会清晰地看到,四世佛祖分别踩下和按下的脚迹手掌印都是左脚左掌。脚印是同一位置踩下,四个脚印重叠在一起,一个与一个向前移几公分,脚印足有1.5米长,60公分宽,深3.5厘米,向前20度倾斜。脚后跟足印逼真清晰。手掌印按在石壁上,左右两边还有金鸡和金孔雀的印迹,相传这是佛祖安排留守保护仙迹的卫士。
大殿中佛像东面而坐。佛像前就是传说中的佛祖脚印。最大的脚印有四层。相传在远古时代渐冻人王甲,“嘎哥圣塔”、“戈那戛麻纳”、“嘎赛巴”、“果大麻”(即释迦牟尼)四代佛祖先后顺喜马拉雅山脉寻找宝地来到无量山,又从无量山来到景谷境內。他们边走边讲经说法、降妖除魔。按佛教传统规矩,后来者必须遵循前者足迹前行,所以形成了四层佛迹脚印。
历史文化内涵:雷光佛迹寺历史悠久,傣文经书记载,傣历1147年太湖美简谱,有一位高僧从勐董来到永平勐戛莱贯罕大山,看到这里林深草茂,山泉清悠,乌语花香,在密林深处有四世大佛分别留下的脚迹手印。这位佛爷即在此开山朝拜,后便形成了一年一次的“朝仙节”。
佛寺前面有雪白如练的大叠水岩瀑布,后有郁郁葱葱的参天古树,相传第四世佛祖果大麻曾云游到此地传教,在石板上留下第四个巨型脚印,遂成为上座部佛教朝觐圣地。
据说,到雷光佛迹寺赕佛滴水,会得到佛祖护佑,消灾灾免难、兴旺发达。佛寺内有三口山泉水,水质清凉、纯正甘甜,被称为佛祖的“圣水”、“仙水”。很多人到了这里都要带上一瓶回家。
至今景谷流传的傣族经书上是这样记载的:莱贯山大仙人脚佛寺朝拜者,心诚才能到达,心不诚者始终难以到达。一旦到达,先在滴水岩下洗脸洗手华通医药,点上腊烛,敬过佛祖,可以洗清几代人的罪过;而且,活在世间好运享通,要女生女,要男生男,求财得财,求人得人,长命百岁,一生平安。 虔诚的傣族信众认为,如果修得善缘,往升极乐,转世轮回,就可以等到第五世佛祖到来的时候。
画外音:
山歌对唱,“醉”人“醉”心。

画外篇:
激情景谷,魅力无限!








生而排版vs岚,为你而美